思修课都讲哪些方面

芜湖新闻网2025-09-13 16:35:493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思修课”)作为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一直承担着塑造青年价值观、夯实思想根基的重要使命。许多刚踏入校园的新生往往对这门课程充满好奇:思修课究竟讲什么?它是否只是一门枯燥的理论灌输课程?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多所高校,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试图揭开这门课程的真实面貌。

  事实上,思修课的内容体系极为丰富和系统。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内容覆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传统、人生价值探讨、道德修养培育以及法律基础认知等多个维度。具体而言,课程开始通常会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与理想信念,探讨如何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与时代的洪流。在这一部分,教师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通过案例讨论、经典阅读和人物访谈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德模块是思修课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多个层面展开,引导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与功能,思考道德选择背后的价值逻辑。不少课堂还会引入热点社会事件进行伦理辨析,组织学生就诚信、责任、公平等主题展开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逐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习惯。

  法律基础部分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课程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讲解宪法、民法、刑法等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权利与义务的边界。许多教师会采用“以案说法”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情景剧、短视频解读等形式,让抽象的法条变得生动可感,使学生真正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自己作为公民的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思修课教学已远远超越传统单向讲授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和互动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价值观工坊”,通过小组协作和项目制学习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有的课堂引入“红色剧本杀”、VR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创新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沉浸化和体验化。还有不少学校推动思修课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一位从事思修教学多年的教授表示,“思修课绝不是照本宣科,它要回应的是青年一代的真实困惑。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又如何以实际行动担负起青年责任。”许多学生也反映,真正参与之后才发现,思修课并非想象中那般“说教”,而是一个能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的开放空间,很多课堂讨论甚至延伸至课后,成为宿舍“卧谈会”的热点话题。

  可以说,思修课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铸魂育人的重要一环。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致力于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门课程持续焕发新活力,其内容与形式不断优化,正日益成为助力青年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