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研员的破界实验:当生物学课堂长出

芜湖新闻网2022-06-16 10:36:0018

  在芜湖市教科研中心三楼办公室,吴志强的电脑桌面永远开着三个文档:课程改革数据追踪表、教师成长档案库、学生素养发展图谱。这位生物学教研员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从"教学能手"到"区域课改设计师"的蜕变,其独创的"三品育人"体系正引发全国性教研共振。

  从"三品育人"到课堂基因重组

  2019年春季学期,芜湖二十七中生物实验室里,周倩老师执教的《细胞渗透原理》课陷入僵局——当PPT切换到"质壁分离"示意图时,后排学生开始摆弄显微镜。"必须重构课堂DNA。"作为听课专家的吴志强在评课笔记写下这句话。

  三个月后,这节改革课以"海水稻种植日记"情境导入,学生们通过模拟盐碱地改良实验,自主推导出渗透压原理。课堂监测数据显示:学生主动提问频次提升3倍,概念迁移正确率达82%。这成为"高品质课堂"的经典样本。

  芜湖.png

"我们把生物学课堂拆解为三个基因片段。"吴志强展示着教研手册:

  ‌文化基因‌:每学期嵌入6个科学家故事模块

  ‌探究基因‌:必修课设置30%的实境任务

  ‌价值基因‌:开发12个"科技与家国"主题案例库

  在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王莉老师展示的"袁隆平育种手记"教学包引发关注。通过比对1954-1974年实验数据,学生们不仅掌握遗传规律,更在课程反馈中写下:"原来一粒种子能改变世界。"

  构建跨学段教育共同体

  2021年深秋,南京大学李教授收到第23封邮件后,终于答应为芜湖中学生开设《植物智能》讲座。这场持续三年的"专家引进工程",如今已形成稳定机制:

  ‌双师课堂‌:高校学者每学期参与4节课程设计

  ‌课题孵化‌:中学生可申请"微科研"辅助指导

  ‌数据共享‌:建立覆盖2万学生的科普资源库

  在安师大附中的"植物工厂"里,学生张晓雨正记录水培生菜的生长曲线。"我们和南农大团队共用数据库,上周发现的营养液配比问题已经被纳入高校研究范畴。"这种"中学发现问题-高校深化研究"的联动模式,使芜湖中学生科研小论文入选省级期刊的数量三年增长400%。

  从区域样本到全国范式

  2024年重庆教材培训会上,吴志强展示的"学思做"融合模型引发热议。这套包含"情境链-问题网-实践环"的教学操作系统,已产生裂变效应:

  在黄山歙县中学,生物课与徽州古村落生态保护结合

  马鞍山二中开发出"钢铁厂周边植物耐性研究"校本课程

  合肥五十中将"巢湖水华治理"转化为跨学科项目

  "这些不是教案,而是教育生态的细胞工程。"指着大屏幕上的"芜湖样本"辐射图,吴志强特别展示了一组数据:参与课改的学生在科学探究素养测评中,高阶思维得分较传统教学组高出28.7%。

  【改革者说】"真正的教育创新是静默的革命。"站在新启用的芜湖科教馆生物互动展厅前,吴志强看着学生们围在"种子芯片"展区热烈讨论。他知道,当孩子们开始追问"我的发现能为国家做什么"时,那些深埋的科学基因,正在悄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