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烽火到生态长卷:惠生联圩的绿色新生
一场音乐节在芜湖惠生联圩奏响,江风裹挟着旋律掠过绵延的江岸,人们在此驻足,既为音符跃动,更为眼前壮阔的生态画卷——长江碧水蜿蜒,堤岸绿意葱茏,远处村庄与沃野相映成趣。这片被称为“长江最美生态湾”的土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新时代的生机。

“惠生联圩”之名,烙印着一段烽火记忆。1943年,皖江抗日根据地深陷困局,战乱导致农田荒芜、百姓流离。时任皖江行署主任的吕惠生,以“少压农田、避开险段”为原则,率21万民工在日军监视下挑土筑堤。1944年,一条15华里的“黄丝滩新堤”横卧江岸,如巨龙般护佑皖中七县生灵,后被命名为“惠生堤”。堤坝上至今矗立的石碑,无声诉说着吕惠生“与民共挑一担土”的热血岁月。这道曾抵御战火与洪水的屏障,历经80年风雨,如今成为芜湖推进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基石。
沿无为大堤驱车而行,江面波光与连绵绿意交织。曾经单一的防洪堤坝,正蜕变为“天门碧水惠生长卷”百里生态廊道。6200万元投入的一期工程,让7.5公里江岸焕然一新:水杉林挺拔如卫士,湿地草甸随风起伏,华谊龙门架等工业遗迹被赋予文旅新生。鸠江区四镇联动,将人居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与农文旅产业串联——汤沟镇前进村以循环经济盘活生态资源,蛟矶村在建的生态公园融合观光与科普,曾经的圩田农耕风貌与现代景观节点相融,绘就“水清岸绿、村美业兴”的长江新图景。

从烽火中诞生的惠民工程,到今日“生态优先”的绿色实践,惠生联圩的蜕变正是芜湖守护长江的缩影。江畔音乐节的欢腾,村庄里的笑语,湿地中栖息的候鸟,共同诠释着“惠生”二字的当代含义:既是历史血脉的延续,更是生态红利与民生福祉的双向奔赴。一江碧水东流,见证着这座城的绿色觉醒,也倒映出人与自然的共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