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知音重逢处 万年台秘境展新颜

芜湖新闻网2019-06-12 10:33:0017

  初春探访无为万年台的旅人,总爱用"老友重逢"形容与这片山水的邂逅。当记者循着新铺的彩虹路再访,发现这座"安徽小九寨"正以通达之路迎客,以千年文脉留人。

  ‌天堑变通途‌

  两年前尚需越野车颠簸而至的秘境,如今已被318国道接驳的旅游专线温柔环抱。平整的柏油路如同墨色缎带,将二十余处景点串成翡翠珠链。驾车穿行其间,七色彩虹标线指引着山水画廊,苏家大山层叠的竹海在车窗外翻涌成浪。

  ‌芜湖.png

碧水照古今‌

  海拔386米处,270亩新月湖静卧竹海之间。1958年三千乡民移山筑坝的壮举,化作如今湖堤上生生不息的草木。泛舟碧波间,老船工洪德昌指着水下隐约可见的石阶:"这是父辈们一凿一锤留下的,当时哪想到会成为游客拍照的'水下古迹'。"湖水四季澄澈,晴日可见九米之下的游鱼摆尾。

  ‌幽谷藏传奇‌

  循着太平军后裔的传说深入鸳鸯谷,丹霞绝壁间藏着太多故事。洪氏宗祠的族谱记载,先祖带着戏班行头避祸至此,"万年台"既是村头古戏台的名字,也暗喻着对太平天国的隐秘追忆。清明时节,十丈崖壁上火红的映山红与洞顶野兰交织,宛若戏台上永不落幕的水袖翩跹。

  ‌芜湖.png

飞瀑说沧桑‌

  海拔586米的大梨尖之巅,护林员周师傅指着龟寿池瀑布揭秘:"当年新四军兵工厂就藏在瀑布后的水帘洞里。"这座天然石窟冬暖夏凉,洞顶三十米飞瀑如银河倒泻,雨季轰鸣声可传三里。崖壁上抗战时期凿刻的"还我河山"四字,与飞溅的水花共同述说着往昔峥嵘。

  ‌文脉薪火传‌

  古村深处的万年台戏楼苔痕斑驳,83岁的洪昌运老人正指导年轻人排练濒临失传的傩戏。"我们的唱腔里藏着金陵官话的韵脚,这是老祖宗从南京带出来的文化密码。"村口茶寮飘着野茶香,村民捧着竹筒茶讲述"太平军藏宝洞"的传说,让每个登山客的竹杖都成了探秘的钥匙。

  当最后一道夕照掠过碧水潭,整座山脉化作青黛色的剪影。归途中的旅人总会明白,万年台的魅力不仅在山水之奇,更在那条贯通古今的人文血脉——从移山造湖的壮志,到守护文脉的执着,这片山水永远在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