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季刚刚落下帷幕。随着新一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的确定,许多即将进入学术深造的学子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一个重要问题:哪些教授将担任他们的导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的学术水平、指导风格及科研资源密切相关,这也成为广大考生及在校生持续关注的话题。
近日,我们走访了北航研究生院及相关院系,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北航拥有一支学术造诣深厚、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团队,其中多数教授均承担学术型硕士生的指导工作。从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到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再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学工程学院等,各大学术单位均有一批优秀教授致力于硕士生的系统培养。
以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该院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方向均设有学术硕士点。例如,该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明伟老师,长期从事飞行器综合设计及空气动力学研究,已指导学术硕士生二十余名,其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在接受采访时,张教授表示:“学术硕士生培养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我希望学生既能深入理解学科基础,也能在科研中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学院的李华教授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研究,他指导的学术硕士生多次在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李教授特别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与团队协作,“硕士阶段是科研入门的关键时期,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在实战中提升科研素养。” 同样,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高温结构材料与涂层技术研究的王建平教授也已培养多届学术硕士生,其研究组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国际交流平台。
除了上述几位教授,据北航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学校绝大多数具有博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授均同时承担学术型硕士生培养任务。学校通过严格的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确保导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部分学院还推行“导师组”制度,由多名教授共同指导,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科研协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航近年来持续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不少教授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研究,为学术型硕士生提供了众多参与前沿课题的机会。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多位教授结合大飞机、深空探测、高性能无人机等国家重大需求,带领学生进入一线科研实践。而在新兴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向,一批中青年教授也逐渐成为学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力量。
从学生反馈来看,北航教授普遍注重学术引导和科研训练,很多研究生在学期间即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一位刚刚入选“北航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的硕士生表示,“我的导师不仅在选题和方法上给予充分自由,更教会我如何严谨地开展学术工作,这段经历对我未来的科研生涯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断推进,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更加突出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北航多位教授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研究生的学术互动,优化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总体来看,北航众多教授在学术型硕士生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未来,学校仍将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持续优化学术研究生培养机制,助力研究生实现学术追求和科研梦想。对于有志于报考北航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而言,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培养风格和科研资源,将有助于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