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福兴酥烧饼:百年老炉烤出芜湖味道 一炉炭火传承四代匠心

芜湖新闻网2025-06-21 10:49:5637

  2025年端午前夕,芜湖中山路步行街的青石板路上飘起熟悉的芝麻香。耿福兴第四代传人耿晓明正在翻动那口光绪年间传下来的吊炉,金黄的烧饼在炭火映照下泛起油光。"每天头炉烧饼必须用槐木炭,火候差了老主顾一嘴就能尝出来。"他边说边用铜铲轻敲炉壁,清脆的声响引得排队顾客纷纷探头。这家始创于1888年的老字号,如今每天要卖出3000多个酥烧饼,成为外地游客来芜必打卡的美食地标。

1.png

  凌晨三点半的和面间里,72岁的老师傅马家顺正在揉制第18盆面团。他坚持用35℃的温水和面,加入适量碱粉后要反复摔打上百次。"现在年轻人用机器和面,但手揉的面才有筋骨。"马师傅向记者展示他变形的指关节,这是五十年揉面生涯留下的印记。最关键的油酥需用本地菜籽油调和,按祖传比例掺入猪板油,擀制时层层相叠形成128层酥皮。正在排队的老茶客王老爷子笑道:"咬一口掉渣,配上一壶太平猴魁,就是老芜湖的早茶仪式。"

  在耿福兴的后厨,三座不同年代的烤炉见证着时代变迁。最老的吊炉用生铁铸造于民国初年,新添的电烤箱贴着"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铭牌。耿晓明介绍:"传统炉每天限产800个,主要供给老街坊;电商订单都用新设备制作。"他掀开一个红木食盒,里面整齐码放着真空包装的烧饼,"最远卖到过温哥华,海外游子说能吃出乡愁。"芜湖市非遗保护中心数据显示,耿福兴酥烧饼技艺已纳入省级非遗名录,近五年带动周边衍生出二十多家烧饼店铺。

  对于镜湖区的居民而言,这枚烧饼承载着更多情感记忆。环卫工李大姐每天清扫完街道都会来买两个:"十年前我女儿考上大学,耿老板送了十盒当干粮。"店里的黑板上至今保留着手写的"爱心烧饼"登记簿,记录着为孤寡老人免费送餐的信息。今年新添的"烧饼制作体验课"尤其受亲子家庭欢迎,孩子们在老师傅指导下擀出的歪歪扭扭的烧饼,总会获得食客们的捧场购买。

  午后阳光透过花窗洒在店堂的八仙桌上,几位银发老人正就着烧饼回忆往事。墙上的老照片里,1956年公私合营时的全体员工合影已然泛黄。"现在每天要准备四十斤面粉,还是供不应求。"耿晓明擦拭着祖传的桃木模具,上面"耿记"二字已被磨得发亮。随着"芜湖美食地图"小程序上线,这家百年老店的酥香正通过互联网飘向更远的地方,而那口传承百年的吊炉里,炭火依然噼啪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一座城市味觉记忆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