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芜湖镜湖区冰冻街的老旧门面里已经蒸汽氤氲。58岁的陈金保将第八笼渣肉蒸饭端上灶台时,店门口早已排起二十多人的队伍。"三十三年雷打不动,用的还是我父亲传下来的杉木蒸笼。"他边说边往糯米上铺腌渍好的五花肉片,深褐色的渣粉在晨光中泛着油光。这家不足十五平米的小店,每天要消耗200斤糯米、80斤猪肉,成为江城早餐地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

渣肉蒸饭的灵魂在于对时间的把控。陈师傅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老式闹钟:"肉要腌足六小时,米要泡透四十分钟,蒸制必须二十五分钟整。"案板上排列着三个搪瓷盆,分别盛放着用豆瓣酱、冰糖和十余种香料调制的腌料。最特别的当属独家秘制的渣粉,将炒熟的糯米与籼米按7:3比例研磨,掺入肉桂粉增添风味。常客赵建军端着铝制饭盒告诉记者:"从小学吃到当爷爷,就认准这口带着木香的渣粉味。"
随着城市改造,许多传统早点摊逐渐消失,但小金渣肉蒸饭却在第三代传人陈莉手中焕发新生。她在美团上线了"经典套餐",用可降解餐盒替代了过去的塑料袋包装。"去年我们参加了安徽非遗美食展,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按导航找来。"正在打包外卖的快递小哥插话道,"最远送到过北京,用冰袋保鲜,顾客说加热后能有七八分原味。"
在附近的范罗山小学,这份蒸饭承载着更多温情记忆。校工王阿姨每周三都会帮留守儿童带饭:"陈老板从来不多收孩子钱,有时候还加个卤蛋。"记者注意到价目表上保留着2015年的价格——小份6元,十年未涨。面对成本压力,陈金保只是笑笑:"街坊们吃得开心最重要。"
临近上午十点,最后一笼蒸饭售罄。陈莉正在清点当天收到的现金,其中夹着好几张写着菜单的纸条。"这些都是老主顾的‘预约条’,明天要给住院的李奶奶送两份软糯的。"她说这就是小店坚持手写点单的原因,"每张纸条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情故事。"据芜湖餐饮行业协会统计,近五年全市新开的渣肉蒸饭店超过四十家,但像这样保留着柴火灶、坚持手工制作的已不足五家。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褪色的"芜湖老字号"铜牌上,陈金保擦拭着祖传的松木蒸笼。这位做了半辈子蒸饭的老师傅忽然感慨:"现在年轻人喜欢用电蒸箱,可杉木的毛孔会呼吸啊,蒸出来的饭才有灵魂。"此刻,冰冻街斑驳的墙面上,三十余年油烟熏出的印记,正无声诉说着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味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