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广济寺的晨钟穿透薄雾,回荡在赭山南麓。这座始建于唐代乾宁年间(公元894年)的佛教古刹,近日启动建寺1131年来最大规模的数字化保护工程。据芜湖市宗教事务局最新通报,项目首期已投入专项资金580万元,将对寺内32处重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病害监测,其中包括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铸造的万斤铜钟和明代正统年间彩绘壁画。

走进正在施工的大雄宝殿,技术人员正用便携式光谱仪检测"三世佛"金漆的氧化程度。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院李教授介绍:"我们采用毫米级精度的激光扫描设备,仅观音殿的斗拱结构就采集了2700多个数据点。"在藏经楼临时设立的数字化工作室里,8名专业人员正在处理明代《大藏经》的扫描图像,这套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经卷,将通过AI图像修复技术还原最初朱砂刊印的细节。
与高科技保护同步推进的还有文化体验升级。在寺务处主任妙音法师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新建的"智慧导览区"已安装6台AR互动屏,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清代康熙帝御笔"九华行宫"牌匾的虚拟复原过程。更引人注目的是斋堂推出的"禅意素斋",将传统寺院饮食与现代营养学结合,其中"罗汉十八式"套餐需提前三天预约。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感叹:"在手机小程序上能查到每道菜用的时令食材,连水都是赭山矿泉水。"
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平衡成为亮点。针对老年香客需求,寺院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新增了12处无障碍通道和3个智能急救站。市佛教协会会长表示:"我们每月15日举办非遗展示活动,芜湖铁画、通草画这些传统技艺都能在寺内找到传承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寺院接待游客同比增加42%,其中30岁以下年轻群体占比达37%。
随着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临近,寺院正筹备"古乐梵呗"夜间灯光秀。届时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在古银杏树上呈现"地藏菩萨渡海图"的动态画面。文旅部门透露,以广济寺为核心打造的"赭山文化圈"已列入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重点项目,未来将联通镜湖、鸠兹古镇形成步行游览环线。这座见证江城千年历史的古刹,正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滋养中绽放新的生机。